柴达木盆地蓄集峡水库德令哈供水工程开工建设
柴达木盆地蓄集峡水库德令哈供水工程开工建设 时间:2025-04-05 04:06:54
阳明对正统的讨论,与他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学术状况批判密不可分。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98] 黄玉顺:《论儒学的现代性,《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6期,第125–135页。
……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56] 朱熹:《孟子集注·万章上》,《四书章句集注》,第306页。[17]《孟子注疏·万章下》,《十三经注疏》,第2746页。经典本义的撷取,可概括为依文取义,即依据经典的文本、语言、文字,撷取其固有的意义。这就表明:对言论或文本的理解,要从其作者的情感及意志出发。
孟子所注重的义利之辩和人禽之辩,亦作义利之辨和人禽之辨,莫不如此。[33]《孟子注疏·公孙丑上》,《十三经注疏》,第2686页。这说明,佛教进入中国,为适应华夏文化之需要,不得不以此种调和论来寻得一立足点。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渐兴,佛道之争渐起。甚至,有些士大夫虽为人处事依礼教,而个人信仰却是佛教,如唐朝的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宋朝的三苏。故前古哲王,咸用儒术之士。当文成帝即位后,不得不改太武帝政策,而佛教又复发展起来,可见帝王朝廷政策对宗教之兴衰的影响至关重大。
盖因道教在社会上的势力总体上不如儒、释,故须更加要显示其民间社会之功能。这时的各家虽然主张不同,但对连年战乱的局面则多有不满,希望有一安定的大一统社会出现。
)元代全真派道士牧常晁说:或问:儒曰正心,佛曰明心,老曰虚心,此三者有同异否?答云:思无邪曰正,反照自己曰明,私欲不蔽曰虚,设曰三心,实一理也。他甚至说儒佛之道同,谓:道之为物,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但我认为,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理论上的内在包容性、调和性确实较之某些其他宗教之强烈排他性或更有利于避免宗教战争之发生。汉武帝时的大儒董仲舒更是把阴阳五行学说、道家黄老学说容纳于其体系之中,而汉朝家法实为王霸杂用。
北宋僧人智圆说: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这句话体现着儒学的包容性。宋朝理学兴起,以出入佛老,反诸六经为指针,一些大儒理论上排斥佛道,但个人仍与道、佛交往,并尊重或爱好佛道的修心、养生。故魏晋以降,佛、道由于成为正规的宗教团体,广大民众竞相归依之。
但用政治力量打击、消灭宗教往往是不成功的。后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
故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这样宗教既得到政府的一定程度的礼遇和承认,又加强了对政权的依赖性,并使政权的权威性得以树立。
盖中国宇宙人生哲学,早在先秦孔孟即讨论心性问题,秦汉则多讨论元气问题,而魏晋则转而讨论本末有无之本体问题,佛教入华于南北朝则由般若空宗而进入涅槃佛性问题之讨论。朱熹一生与和尚、道士的交往、唱和是宋明理学大家最多者之一。东晋孙绰作《道贤论》,以七名僧与竹林七贤相比拟。刘宋时有顾欢作《夷夏论》辨二教,执夷夏之界,崇道而抑佛,以印土俗恶、华风本善立论,但仍以孔老释同为圣人,(佛、道)二经所说,如合符契,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后汉书·方术列传》: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祀者,昭孝事祖,通神明也。
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废而不用,消而不离。这是由于太宗深知要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仍必以儒家之礼教为基础。
《性命圭旨》中说: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意谓,自皇帝至庶民(包括四夷)都要对祖先祭祀。
民间方术虽仍多有流传,但由于佛、道二教渐成有组织、有经典、有统一的仪规、有最高信奉之教主,特别是各有一套善恶、生死、祸福等等理论、习俗,因而对民间信仰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与儒家思想合而成为中华影响日常生活信仰之主流。佛与老子,无为志也,金玉不相伤,精魄不相妨。
((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九。自此,三教论衡之事一直盛行于隋唐。王阳明与道教也颇有关系,在《传习录》中有讲道教精、气、神之养生术。……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先秦道家的老庄以容乃公的理念,统合了春秋战国的各流派,以自然而无为的思想开创了另一支对中国有巨大影响的思想体系。但几乎没有过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发生过战争。
特别是我注意到在海外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宗教战争,例如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打了近两百年,毫无结果,今日在中东、北非仍然有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立和战争。秦汉从政治上说实现了大一统,但从朝廷到民间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对祖先人格神灵的祭祀仍然广为流行。
佛教入华夏,先依附于道术,后依附于玄学,得以流行。自此以后,儒家无论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代,还是在以后的各朝各代,大都是在与各派学说(学派)的争论、冲突中不断吸收着其他文化以自养。
前年,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成立时,学校要求上报研究院的研究课题,我就想到施舟人教授提出的问题。三、儒释道三教归一民间的信仰基础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西方众多思想家称之为自然神灵崇拜的宗教,如莱布尼兹等,但我认为中国古代不仅存在着自然神论的宗教神灵崇拜,而且同时也存在着人格神或祖先神灵的崇拜。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初依附于汉之道术,后依附于玄学,至南北朝佛儒、儒道之间的相互批评与问难颇为激烈(见《弘明集》),但中国之士大夫多有信奉佛教或赞同佛教者,甚至有梁武帝欲舍身入佛门,但仍设五经博士,并说:朕思阐治纲,每敦儒术。这说明孔子恪守传统之经典体系,自觉地传承着夏、商、周三代经典之精神,开创中国上古六经的儒家化,并问礼于老子,且大赞管仲之治国方略,奠定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精神的世界观。
儒释道三教归一民间的信仰基础。还有祭祀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黄帝庙以及祭祀各姓氏祖宗的祠堂等等。
战国晚期儒家的大师荀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名家的思想。对道教的养生、斋醮、调息等道术普遍遵行。
据殷墟甲骨,尚有对风雨等神灵的祭祀。圣人无两心,佛则云明心见性,儒则云正心诚意,道则曰澄其心而神自清,语殊而心同。